所在位置: 首页  综合事务  科研动态>正文
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多项合作研究成果发表
发布时间:2018-08-27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固体功能材料的表界面化学行为,在分子水平上实现对固体功能材料化学性能调控优化。得益于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学科合作以及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多单位优势互补,郑南峰教授课题组通过与校内外多个课题组密切合作,近期在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复杂表界面结构的高分辨表征和表界面过程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期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金属团簇研究重要进展

对金属纳米团簇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机制长期存在争论,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HannuHäkkinen教授以及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Birger Dittrich教授合作,在金属纳米颗粒的生长稳定机制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金属纳米颗粒合成中同时存在 “magic”原子逐壳最密堆积和价电子壳闭合两种不同的稳定机制, 并揭示了不同金属纳米颗粒之间弱相互作用对其组装行为的调控作用,为指导金属纳米颗粒的设计合成和组装提供了重要指导。相关成果 “Co-crystallization of atomically precise metal nanoparticles driven by magic atomic and electronic shells”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3357)。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结构表征新进展

针对纳米颗粒表面配体难被高分辨直接成像的特点,与厦门大学郑兰荪、谢兆雄等教授以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研究员、马志博副研究员和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HannuHäkkinen教授等多个团队紧密合作,在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表征金属纳米团簇的表面配体层结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原子结构精确的 Ag374纳米团簇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别在液氦及液氮温度下获得了单个团簇亚分子高分辨率的拓扑图像。相关成果“Real-space imaging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of a ligand-protected Ag374 nanocluster at sub-molecular resolution” 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9, 2948)。


  


“惰性载体,活性界面”---多相催化中的金属-载体界面效应研究重要进展

厦门大学傅钢、袁友珠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谷林研究员密切合作,历时五年,在多相催化的金属-载体界面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SiO2被广泛用作工业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载体,多被视为惰性载体,在催化过程中仅起到分散金属的作用。郑南峰教授领衔的合作研究打破这个催化领域的“定式”。他们发现了“惰性”载体SiO2与Cu之间存在可以数量级提升酯基加氢催化性能的活性界面,揭示了相关界面效应的分子作用机制,并应用于指导实用铜催化剂的制备。相关成果 “Interfacing with silica boosts the catalysis of copper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3367)。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中科院先导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1. “Co-crystallization of atomically precise metal nanoparticles driven by magic atomic and electronic shell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584-9  

2. “Real-space imaging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of a ligand-protected Ag374 nanocluster at sub-molecular resoluti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372-5

3.“Interfacing with silica boosts the catalysis of copper”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757-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