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科技奖励  通知公告>正文
厦门大学申报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三)
发布时间:2014-12-17

厦门大学申报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项目公示(二)

根据《关于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申报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两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的相关内容包括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部门、主要代表作、知识产权目录和项目简介等内容予以公示。(具体内容如下),公示时间为20141222日至20141231日。在此期间有何异议敬请监督反馈。

反馈电话:2189667(科技处);邮箱:ruanly@xmu.edu.cn

厦门大学科技处

   2014年12月22

  

 

 

 

项目名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区域污染特征与物化控制原理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厦门大学

主要完成人:余刚,洪华生,黄俊,邓述波,王新红

推荐奖种: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部门:教育部

项目简介:

项目属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具有较强毒性和生物蓄积性以及长距离迁移能力的有机污染物,2001年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使其成为重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阐明环境介质中POPs的污染特征和控制原理,是科学认识和有效控制POPs问题的理论基础。项目结合我国POPs控制的重大需求,围绕POPs的污染特征和物化控制原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典型区域POPs的污染特征、催化降解机理和吸附去除原理。主要发现点和科学价值如下:

1)揭示了典型工业污染区域环境介质中POPs的污染特征。首次报道了北京通惠河、溧阳灭蚁灵生产厂和淮安得克隆生产厂周边地区等典型区域POPs污染特征、来源和归趋,首次估算了我国灭蚁灵总体污染特征和环境存量。

2)揭示了我国东南近岸海域部分重要河口和港湾POPs的污染特征。阐明了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POPs在九龙江、闽江等河口港湾环境中的来源、时空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最先证实维多利亚港的POPs主要来自香港本地而非珠江口,为中英联络小组有关香港生态环境问题的谈判提供有力依据。

3)阐明多氯联苯(PCBs)和全氟化合物(PFCs)电催化降解以及五氯酚光催化降解的特性。建立了高孔结构泡沫金属材料对PCBs催化脱氯的动力学方程,提出并验证了Pd修饰电极界面的氢溢流机制;阐明了自制新型Ti/SnO2-Sb2O5-Bi2O3电极电化学氧化PFOSPFOA的机理;揭示了自制卤氧化铋可见光响应材料催化降解五氯酚等新POPs物质的机理。

4)揭示了PFCs的吸附特性和去除机理。阐明了典型PFCs在地表水、污水和给水处理中的吸附规律,揭示了常规和高效吸附剂吸附去除PFCs的特性,发现PFCs在多孔材料内形成胶束是吸附量高的主要原因,疏水疏油的碳氟链在吸附中表现出弱亲油性,静电作用是吸附的主要作用力,提出了材料吸附PFCs的复合机理,为开发吸附去除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原理。

上述成果为科学认识我国典型地区的POPs污染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信息,为在我国和全球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项目成果曾获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年)

项目共发表SCI收录论文95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915次,总他引1207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82次,他引245次。项目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8篇代表作论文目录清单:

1.Zhang ZL, Huang J,Yu G, Hong HS. Occurrence of PAHs, PCBs and organochlorinepesticides in the Tonghui River of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4, 130: 249-261.

2. Hong H, Xu L, Zhang L,Chen JC, Wong YS, Wan TSM.Environmental fate and chemistry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sediment of Xiamen and Victoria Harbour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95, 31: 229-236.

3. Zhang ZL, Hong HS, Zhou JL, Huang J, Yu G. Fate and assessment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ter and sediment from Minjiang River Estuary, Southeast China.Chemosphere.2003, 52:1423-1430.

4.Hong HS, Chen WQ, Xu L, Wang XH, Zhang LP. Distribution and fate of 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99, 39:376-382

5.Yu Q, Zhang RQ, Deng S, Huang J, Yu G.Sorption of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andperfluorooctanoate on activated carbons and resin: Kinetic and isotherm study. Water Research.2009, 43:1150-1158.

 

6. Chang XF,Huang J, Cheng C, Sui Q, Sha W, Ji GB, Deng SB, Yu G.BiOX (X = Cl, Br, I) photocatalysts prepared using NaBiO3 as the Bi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2010, 11:460-464.

 

7.Yu Q, Deng SB, Yu G.Selective removal of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chitosan-based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adsorbents. Water Research.2008, 42: 3089-3097.

 

8.Fang L, Huang J, Yu G, Wang L.Phot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six polybrominateddiphenyl ether congeners under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in hexane. Chemosphere. 2008, 71: 258-26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