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交叉学科论坛(第十一期)暨2024年首届地学部——工学部学科交叉融合研讨会

发表时间:2024-04-23浏览次数:31

4月19日,由科学技术处主办,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和工程技术学部承办的厦门大学交叉学科论坛(第十一期)暨2024年首届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工程技术学部学科交叉融合研讨会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周隆泉楼举办,论坛主题为“以海洋为应用场景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尤延铖,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戴民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工程技术学部主任洪明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张卫出席论坛活动。

图片

尤延铖在致辞中强调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他指出,海洋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研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两学部能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海洋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路径,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厦门大学的智慧力量。

戴民汉表示,此次论坛在我校学科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我校海洋学科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指出,海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亦是生命摇篮、资源宝库,更是重大科学发现与新理论的孕育地。认识海洋需要前沿科技的支持,期待两学部能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洪明辉强调了海洋工程领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工程学科与海洋学科交叉合作的必要性。他以新加坡海洋海事工程研究中心为例,阐述了学科交叉合作在推动技术发展和学术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期待本次论坛能推动产生标志性的成果。

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伟教授、海洋与地球学院周涵韬教授分别介绍了工程技术学部、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及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筹)概况。

本次论坛首次设置了平行论坛,聚焦“海洋立体观测”“海水工业化养殖”“海洋生地化传感”“海洋生态修复”四个领域,共邀请了两个学部相关学院的29名学者作报告,与会人员并在交流研讨环节中围绕下一步拟深入开展的合作领域进行了热烈讨论。

平行论坛一聚焦海洋立体观测应用场景,从水声通信、数字孪生、无人机、陶瓷纤维材料应用、目标识别及检测等方面展开研讨,提出了仿生机器人、海洋大模型建设、陶瓷纤维及其复材在海洋观测装备上的应用,还有数字孪生海洋底座相关标准化等具体合作方向;平行论坛二面向海水养殖工业化发展新型应用场景,拟运用攻关遗传育种、新型养殖设施、集成式中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厦大版本的“差异化”产品,打造智能、生态、绿色、低碳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新赛道上实现新发展;平行论坛三聚焦海洋生地化传感技术及装备研发,初步设想了多功能光学检测、基于移动平台的传感器系统、水下压力场检测、柔性机器人等落地项目,并讨论了技术和设备共享、资本引入、市场开拓等方面议题;平行论坛四围绕滨海湿地、海岸线及珊瑚礁生态修复等具体应用场景,深入探讨了滨海湿地原位监测取样装备与机器人研发、大型网衣及海上装备原位清洗喷漆一体化智能装备研发、濒危物种关键栖息地识别仪器开发等跨学科合作内容。

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祝青园主持了讨论及总结环节。四个平行论坛分别做了分组研讨汇报,总结了各平行论坛的主要报告及讨论内容,并对未来交叉合作、项目落地提出了前瞻思考和具体建议。

戴民汉充分肯定本次论坛取得的研讨成果。他强调,海洋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需从科研理念、理论创新等方面实现真正的交叉融合与创新。他建议组建跨学部合作团队,争取资源投入,推动项目落地及开放合作,提升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科技支撑力量。洪明辉表示,论坛进一步推动了工程学科与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各位科研人员将成果应用于现代化建设,并建议常态化开展跨学部交叉研讨。科学技术处副处长蔡启智表示,科技处将全力支持两学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加速产出创新成果。

图片

此次论坛实现了两学部相关学院及学科全覆盖。会后,两学部将持续推进团队建设和项目策划,为海洋强国、制造强国建设做出厦门大学更大、更多的贡献。

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负责同志,两学部相关院系及校内外有关单位师生近1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工程技术学部)